2007/12/05

2007/10/26

張睿銓和拷秋勤的政治嘻哈

週五晚上在地下社會,看張睿銓和拷秋勤的表演。很棒。

他們兩組都是嘻哈,卻和台灣一般認知的嘻哈風格極不相同:因為他們有強烈的政治意識、有社會批判(睿銓甚至走出台灣批判美國),有台灣歷史。音樂上有傳統的音樂素材(尤其是拷秋勤),有創意的sampling,當然更有讓人興奮的rap
這種介入社會現實的態度,似乎正是來自街頭的嘻哈的本質

睿銓已經發了兩張精彩專輯,拷秋勤也將在年底發第二張專輯。

到時,希望寫一篇更完整的文章,討論這個深具震撼力的新本土嘻哈勢力。

植樂空間

週三去了內湖的植樂空間

離開了公館師大,在科技園區開闢一個新的表演空間,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總監小樹使出混身解數,規劃許多特別的節目。如今天,是前自然捲主唱娃娃和獨立樂界著名吉他手秀秀的組合。下接來還有張懸和室內樂的結合。

為了配合此地的生態,他們甚至開闢中午時段,想讓附近高科技的上班族體驗不同的午休時段。

這確實是一個「植樂」行動----在一個城市的文化邊緣,種植新的音樂文化。

2007/10/20

Radiohead In Rainbow大放送

關於Radiohead新專輯In Rainbow
NME把新專輯中歌曲(過去都曾表演過)在Youtube中找出來。這裡
Rolling Stone幹了一樣的事加上講解。這裡
Pitchfolk一樣。

一個紐約雜誌提出五首Radiohead應該發行的unrelease songs.

又,關於這事,我幫數位時代寫了一篇文章,即將刊出。

2007/10/09

重聚演唱會----另類搖滾的魔鬼誘惑

2007年夏天,在解散了將近十年後,八零年代的獨立音樂名團Jesus and Mary Chain重新聚首舉行巡迴演唱。

這個來自蘇格蘭的樂隊是充滿矛盾個性的。遠在九零年代中期的Brit-pop風潮之前,他們就結合了六零年代紐約樂隊地下天鵝絨(Velvet Underground)的低調龐克噪音和海灘男孩(Beach Boys)式的甜美旋律。

但這種甜美的噪音似乎是所有另類音樂英雄們面對的兩難的一種美麗譬喻:他們的出現是為了拯救搖滾樂對於原真性(authenticity)的追求,亦即音 樂是為了表達生命的真實狀態,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喜好,所以是反商業、追求DIY精神。然而他們當然希望做出被人欣賞的音樂。只是,一旦他們獲得群眾肯 定,即使不會成為市場主流,他們終究會面臨搖滾體制明星邏輯的誘惑。To be or not to be?許多人最終把靈魂賣給魔鬼,享受成為明星的虛榮、重覆操作暢銷曲的邏輯,成為他們自己當初要打倒的對象。

文章未完,請見此

延伸閱讀:Jesus and Mary Chain與恐龍

2007/09/29

M. Ward @World Trade Center

九月下旬離開紐約前,去看了免費的M.Ward。在World Trade Center遺址旁的一個辦公大樓前。這一系列還有Hold Steady以及老人Nick Lowe。氣氛不錯。

2007/09/21

鬥鬧熱浮現台中

我很喜愛的音樂組合鬥鬧熱在九月重出江湖,週五今晚有一場,中部朋友切勿錯過。

9/21(五)暗時七點:走找鯤島的聲音
表演團體:主音、江育達+BIKE、鬥鬧熱+張睿銓
台中:浮現藝文展演空間

2007/09/14

Patti Smith@ Williamsburg

是的,我又看了一次Patti Smith。這是在紐約第五次看她表演了,而每一次,我都同樣的興奮、感動。

這一次去看的另外一半原因,是因為他要為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區的一個新表演場所Music Hall of Willaimsburg的開幕而演唱。

(不幸的是,當天因為施工尚未完成,所以延後兩天。這個爭議見此。)

這個場地也代表紐約live house地景的變化。一方面包括CBGB等許多場所凋零了,可是新的場地卻不斷誕生,今年至少有三個大小不同的場地出現。

是的,舊的地方結束了,新的場所仍會繼續出現,這不是搖滾樂的精神嗎?


延伸:紐約其他blogger的現場照片



這不是Kenny G


這是Patti Smith,不是肯尼雞。

2007/09/13

Dylan電影和Sonic Youth

不少朋友可能已經知道Todd Haynes籌拍一部Bob Dylan的傳記電影,並且找了凱特布藍琪、李察吉爾等六個演員分別飾演狄倫的不同面貌。
但今天看到新聞讓我興奮的是電影原聲帶。不是找了多少人翻唱,而是這樣一個組合:Sonic Youth吉他手Lee Ranaldo組合了一支樂隊,包括Televion的傳奇吉他手Tom Verlaine,SY的鼓手Steve Shelley,Dylan目前樂隊的貝司手等,他們演出五首歌曲,然後找了幾個人來主唱:Stephen Malmus、Eddie Vedder和Karen O(Yeah Yeah Yeah)。真是有創意啊。



當然這個trailer也夠讓人興奮的。

2007/09/12

Deerhunter @紐約南街海港

今年最受矚目的新團之一Deerhunter在紐約南街海港的免費演出。



2007/08/30

CBGB老闆過世

搖滾史上的最傳奇的表演聖地,紐約的CBGB,去年離開三十多年的東村。昨日CBGB老闆Hilly Kristal昨日過世。
這是我的舊文

2007/08/26

皇后拿到博士

這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大概都是感人故事。
三十年前,在倫敦唸書的他,為了組樂隊,而放棄博士學位。三十年後,他終於拿到這個天文物理學博士。
他是Brian May,我少年時期最愛樂隊Queen的吉他手。

2007/08/16

(轉載)反對「中子創新」壟斷「台客」連署聲明

針對「英屬維京群島中子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子創新公司」 ) 將「台客」二字註冊為商標一事,我們對此表達強烈抗議,同時反對任何個人或團體將「台客」的詮釋權或文化意象壟斷。對於此事件,我們的聲明如下:

1. 「台客」二字並非特定個人或團體所獨創,其使用權當然也不能被特定個人或團體所獨佔。「台客」二字在台灣社會經過多次語義翻轉與文化詮釋的過程後,其意義仍無法定於一尊,關於台客的多元意象、音樂型態、生活風格,都是庶民共構的結果。同樣的,任何的文化創意都是建立於前人累積的成果上,文化創意的壟斷,將阻礙文化的創新與再生產。

2. 我們並非全然反對將「台客」二字使用於商業活動或其他商品,然而將指涉一種音樂類型與生活風格的詞彙註冊為商標,壟斷他人與此相關的創意表現與文化詮釋,前所未見。我們所反對的,是無視於庶民的創造力,厚顏宣稱「台客」一詞的正面意義為特定活動所獨力建構的傲慢姿態。

3. 造成此次風波的結構性因素,為智慧財產局對於文化現象的無知,以及在文化相關著作權與商標權的概念上過於落伍。早在「台客搖滾嘉年華」演唱會之前,一篇名為「台客論」的網路文章已流傳多年 ( 此為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關鍵之一) ;此外,多本學術論文、期刊論述也都對台客文化有所著墨,且於標題中早已使用「台客」二字,顯見台客風潮是一種文化過程,並不僅是「中子創新公司」的活動成效所致。對於「中子創新公司」的申請,智慧財產局原本應善盡查核工作,扮演好把關的角色,卻片面接受「中子創新公司」所提出的資料,以「所有社會風潮皆指向該公司」為由通過商標申請,對此我們表達強烈不滿。

4. 在此呼籲「中子創新公司」,公開宣布放棄「台客」二字的商標權,將文化詮釋的自由還於大眾,也為文化相關著作權的案例建立一個良好示範。否則此例一開,任何文化詞彙的使用皆有可能被有心人士所壟斷。

5. 智慧財產局應立即檢討文化相關著作權與商標權的概念,正視文化創意與流行詞彙的公共性。對於可能發生疑義的申請案,應蒐集完整資訊,並邀集相關專業人士成立諮詢小組,謹慎面對案件的審理,以避免再度發生類似的事件。

發起團體:媒體改造學社、AMG另類媒體發電機。

連署網站:http://www.bigsound.org/tkrock/

2007/07/30

熊寶貝比優拉糖果更讓我感動!

週日傍晚趕去野台開唱。可惜錯過了濁水溪,但趕上1976的高潮。看到台下年輕群眾high的樣子,心中湧起一股感動,並跟著興奮了起來。

也看了一些新樂團,畢竟自己幾年不在台灣,現在要趕快補課。

如果我再講929或好客這些具有社會意識的樂隊,似乎讓大家太可以預期了(雖然我真的喜歡他們的表演)。

我要推薦的是:熊寶貝的現場真是好聽的要命。

原本就喜歡他們的音樂,流暢的旋律在現場加大音量的演出更顯power。魏駿彈吉他時完全沈醉的樣子,餅乾彈bass的帥勁,都很迷人。

對我來說,看過這麼多國外樂隊,但是看到真正好的台灣樂隊更令人振奮。

熊寶貝真的比優拉糖果更讓我感動!

2007/07/20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十一週年系列活動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十一週年系列活動《怎麼辦!?》


《怎麼辦!?》是俄國革命者列寧於1902年出版的一本指導工人階級革命的小冊子。

我們開玩笑地借了這個書名當作黑手那卡西十一週年系列活動的標題, 當然不是要指導大家怎麼搞革命。因為黑手那卡西的實踐, 一直都是在問著『該怎麼辦?』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

弱勢發聲與集體創作, 在這十年來, 成了黑手那卡西在社會運動的文化實踐上, 顛跛前行的雙足。我們沒法提供現成的社會變革的綱領, 但是誠懇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怎麼辦!?』讓我們一起邊摸索邊前進!!

《怎麼辦!?》演唱會

日期:2007/08/04

時間:18:30

地點:樂生療養院中山堂 (新莊中正路794號,交通方式詳見信後)

特別邀請協力演出:日日春協會、工傷協會、工人鼓隊、人民火大集創小組、

樂生那卡西、清理垃圾聯盟

『社會運動的文化實踐, 怎麼辦!?』論壇

8/11() 第一場 14:00 黑手那卡西的歷史與實踐 主持人:夏林清
報告人:黑手那卡西


第二場
19:00 集體創作與弱勢發聲 與談人:陳素香(轟拍小組)
吳靜如(
TIWA關晨引(差事劇團)

地點:差事小劇場(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2189-10號地下室)


8/18()
第三場 14:00 黑手那卡西最新紀錄片首映 【導演:林其妏】
主持人:郭明珠

與談人:楊祖珺、林其妏
、何東洪


第四場
19:00 社會運動中的文化實踐
主持人:顧玉玲
與談人:黃詠光(青年樂生聯盟)鐘喬(差事劇團)日日春協會

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牯嶺街 52號)

----------------------------------------------------------------------------------------------------

詳細資訊,請上黑手那卡西網站:http://blog.roodo.com/nakasi



2007/07/18

我和張懸的短短對談

上週在東海和平咖啡館談公平貿易咖啡,張懸適巧在浮現藝文空間演唱,演唱會結束後跑來友情站台,我客串當起主持人,和他聊了一下獨立音樂的意義。
關於當天筆記


上週日在台中

2007/07/12

搖滾與爵士對談之我的歌單

週五晚上和Bibby的對談,一人要選幾首歌畫面。因為聽眾可能不是聲音與憤怒的讀者,所以我準備了幾首最基本的曲目,但是畫面也很好看的歌曲。


People have the Power (Patti Smith)

http://youtube.com/watch?v=bCn-mpXZZps&mode=related&search=

People have the power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大合唱)

http://youtube.com/watch?v=bktQV3DFVTc

Master of War (Covered by Eddie Vedder)

http://youtube.com/watch?v=svHentyELXo

Give Peace a Chance(John Lennon原味)

http://youtube.com/watch?v=I-NRriHlLUk

We Shall Overcome (Bruce Springsteen現場版,很動人)

http://youtube.com/watch?v=ovgPaVwgpdw

2007/07/07

Echo@ The Wall

一直聽說Echo這個樂團很優,出國幾年一直很遺憾沒機會見到他們現場演出。
下週六14號在The Wall,他們將有為了月底新專輯「巴士底之日」而舉辦的演唱會。
會去看看。

官網


2007/07/03

【活動】爵士樂與搖滾樂的對談

美國爵士樂全攻略一書的譯者,我的好友Bibby,為促銷這本很棒的新書,邀我和他舉行一場搖滾樂與爵士樂的對談。內容可能包括音樂書在台灣的出版,我們在紐約聽搖滾和爵士一些經驗的分享等等,歡迎來玩。


爵士樂與搖滾樂的對話
張鐵志Vs. 陳志宇
7/13 (五) 7:30-9:00
誠品音樂館信義店


延伸閱讀:左耳文化

2007/07/01

發光的靈魂

這是Bob Dylan為黑人拳擊手Rubin “Hurricane” Carter而寫:

How can the life of such a man
Be in the palm of some fool's hand?
To see him obviously framed
Couldn't help but make me feel ashamed to live in a land
Where justice is a game

這樣一個人的性命
如何能繫之於某些蠢人手中?
看到他明顯被誣陷,
我不由得以自己生存的土地為恥,
在這裡,司法正義只是遊戲。


這是路寒袖為蘇建和三人所做的「發光的靈魂」


一枝草含一點露
每一蕊會開的花
攏是經過風佮雨
生命著愛甲照顧
芳味益佇咧的時
表示天地無袂記
毋管隨也禾黑攏共前途
袂駛強迫伊落土
血是河,血是江
血是上溫馴的歌
拖磨的生命流落佇暗巷
汝我作伙伸手來甲牽
血是河,血是江
血是上溫馴的歌
拖磨的生命靈魂咧發光
發光的靈魂未來看上遠


2007/06/30

【活動】草根情結

香港噪音合作社的朋友舉辦了兩岸三地的一個社運樂隊的集結,非常精彩。

簡介

三個樂團都是以為基層歌唱而聞名於當地。

除了為基層歌唱,香港的噪音合作社和台灣的黑手那卡西,都有為其他民間團體辦音樂工作坊、歌唱培訓和音樂培訓。這些培訓除了加強演出技巧外,也和其他民眾藝術工作坊一樣,強調充權和參與。至於北京的打工青年藝術團,雖然沒有支援其他民間團體,卻直接參與了發展一個團結和服務打工者的團體,除了發展社會服務工作和音樂演出之外,也引入了戲劇、相聲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作為教育工人的媒介。

雖然是來自三個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三個樂團在其演出的音樂和歌詞中,都同樣地展現了當地基層民眾的深切呼喊和行動能量。他們音樂中描寫的真實個體故事和群體處境,也許有著點點差異,但那從艱難中磨鍊出來的基層生命情感和意志,卻竟是如此相近!

三個樂團也同樣,為了要用音樂好好把握這種情志,都在長期而深切地投入進基層民眾的行動中。而他們的音樂元素,亦是從這種長期與共的生活中提鍊出來的。

他們的音樂,對不認識基層民眾的人來說,是一種展現;但同時,對行動中的基層民眾而言,這音樂則是凝聚和力量之泉。

噪音合作社+迷你噪音〈香港〉

噪音合作社成立於1998年,曾出版兩張CD專輯,舉行了四次專場演出,參與過無數次社會行動、集會和民間團體的公開或內部活動,在其中演唱。(迷你噪音是噪音合作社冬眠期的臨時組合。)

http://mininoise/blogspot.com/

打工青年藝術團〈北京〉

成立於2002年,曾出版兩張CD專輯,有超過二百次應邀的專場演出,在北京各處工人聚合的工地或社區活動中演唱,近年更致力發展為一個多元性的工人服務團體。

http://www.dashengchang.org.cn/

黑手那卡西〈台灣〉

成立於1996年,曾出版兩張CD專輯和一張單曲CD,舉行了超過三十次專場演出,參與過無數次社會行動、集會和民間團體的公開或內部活動,在其中演唱,更曾協助多個社會運動音樂組合的成立。

http://blog.roodo.com/nakasi/

2007/06/25

鏡頭下的赤裸


在霓紅閃爍的時代廣場的一個街口外,建築名家Renzo Piano為紐約時報設計的新大樓正在興建中。工地的圍籬牆上,展出了名攝影師Annie Leibovitz的作品----這一次,他的鏡頭下不是搖滾巨星或政治文化名流,而是圍籬內的建築工人。

這裡是資本主義最極致的空間,是全世界最以摩天高樓著稱的城市。人們不斷地努力往上爬。

你可能看過那幅一排黝黑工人坐在摩天大樓鋼筋上的經典照片。是的,從二十世紀初這個城市開始蛻變之始,就有黑白影像紀錄著在那些巨大資本結晶成為光鮮高聳的酷斯拉之前的殘酷赤裸­---­---那是雄偉建築被裝飾前的赤裸構造,也是華麗資本堆砌背後的赤裸勞動。

只是,當又一棟新高樓在這個快速變遷的城市中聳立起來時(別忘了這是紐約時報----文化資本的頂端),Annie Leibovotz的這些影像可以讓那些無名英雄的隱形汗水不被人們遺忘嗎?


(本文刊登於聯副2007/6/21)

這個展覽的官方網站
我的Annie Leibovitz延伸閱讀


2007/06/19

Jesus and Mary Chain與恐龍

1994年的夏日午後,我坐在泰順街巷中的一間小咖啡屋,店中只有我一個人。店員朋友讓我自己隨便放音樂,那是我第一次可以在店中放音樂,興奮極了。我放的是Jesus and Mary Chain的新專輯Stoned & Dethroned,溫暖潮濕的噪音像是那天的夏日微風。

這支來自格拉斯高的樂隊成軍於八零年代初的後龐克風潮,並且和許多他們同時期的樂隊一同進行黑暗世界的挖掘工作----看看這些專輯名稱是多麼陰鬱啊:PsychcandyDark LandsHoney’ Dead。雖然喜歡他們的音樂,但他們卻非我的最愛;起碼不如由曾是他們團員的Bobby Gillespie後來跑出去所組的另一支樂隊:Primal Scream

時日逝去,他們逐漸成為我風化的記憶。

直到十年後的2004年,幾乎被塵封的化石重新復活成為東京街頭的恐龍:正如許多更年輕的人,我在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重新發現了他們的美麗噪音。

然後,當iPod時代來臨,Jesus and Mary Chain和他們的啟蒙前輩Velvet Underground 一樣,成為我最常播放的音樂。

那時或許還沒有人想到,他們不但透過電影被新一代年輕人認識,並且在解散了近十年後,竟然在今年重新復出演唱。我有幸在紐約看到了他們。

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另類搖滾也開始重聚的時代。幾年前Pixies的復出演出成為另類搖滾最重要的經典事件,並且取得比他們當時更大的成功。今年,除了The PoliceGenesis外,更有Smashing PompkinsCrowded House,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Jesus and Mary Chain。原本老人復出的感傷與鼓舞是屬於恐龍搖滾的慣性;畢竟,如果以龐克誕生的1977年來作為出生年,所謂的另類搖滾也剛到三十而立左右,何來的懷舊鄉愁?不過,當Jesus and Mary ChainJust Like Honey呼應著Lost in Translation海報上的恐龍,或許正象徵著另類樂隊早成為只存在於書上與人們記憶中的古老生物了。

是啊,重新站在台上的Jim Reid早不再是當年的慘白少年了---他已經快五十歲了,真正是搖滾樂的恐龍。在Coachella音樂祭上復出演唱會的他們,也不再像以往演唱會的冷漠、不在乎表情,甚至整場演唱會背過身去,而是找了好萊塢女星Scarless Johansson幫他們合唱Just Like Honey。此刻,他們的吉他音牆沒有當年的渾厚狂暴,現場也沒有他們當年經常出現的暴動場景。

不年輕的他們和我們靜靜地完成一場祭拜鄉愁的儀式,在Some Candy Talking的合唱中。

現場照片本

2007/06/18

最被高估的專輯:Nevermind, Sgt Pepper

這不是我說的
是Wayne Coyne of the Flaming Lips說Nevermind
還有Alex Kapranos of Franz Ferdinand說Marquee Moon.....
還有更多人的評論,見這裡

你同意嗎?

2007/06/15

Bright Eyes @New York

Bright Eyes是新生代獨立樂手中我相當喜歡的一位,也被媒體稱為The best song writer of his generation。今年發表新專輯Cassadaga,獲得非常好的評價(Pulp評論

五月底他在紐約Town Hall舉行連續七場的演唱會,原本票房不被看好(因為三月才在紐約辦了兩場),結果全部sold out

他令人佩服的一點是他的獨立精神:這不只是始終堅持在自己的獨立廠牌,而且每次專輯都找許多獨立樂隊的樂手合作,是要壯大獨立音樂的社群,而不只是自己。

另一點是,他從2003年就拒絕在掌握許多場地的大公司Live Nation (他們是媒體寡頭Clear Channel的分支----見聲音與憤怒一書對這個公司的討論)擁有的場所演出,而傾向與小的演唱會promoter合作。

今天這場演唱會,暖場的是很不錯的鄉村歌手Gillian Welsh

真正的驚喜是出現神秘嘉賓:穿著迷你裙的Jenny Lewis(Rilo Kiley的主唱)和其歌手男友Jonathan Rice(巧的是,我上一場看Ben Gibbard,這傢伙是暖場,真和他有緣)。

原來每天特別來賓都不同:Ben Gibbard (Of Death Cab for Cutie)Nick Zinner(Yeah Yeah Yeah)Ben KwellerSteve EarleNorah Jones 和她的團Little Willies,以及---Lou Reed出來合唱Waiting for The Man。(照片

至於哪一場最好,紐約時報登出了某位blogger做的神奇圖表,請參考。

延伸閱讀:Bright Eyes的抒情憤怒民謠
Bright Eyes在東村

現場照片本




2007/06/13

聲援翁山蘇姬演唱會(活動轉貼)

我會到....

緬甸自由
聲援翁山蘇姬演唱會

Free Burma Concert: Aung San Suu Kyi's Birthday Party
PM3:00-5:00 @ The Wall
(羅斯福-基隆路口, 百老滙影城地下室)
樂團演唱~ 短片欣賞~詩歌朗誦 ...
詳細節目內容陸續公開( 入場券NT$150可換飲料 )
歡迎參加! 敬請轉寄!

2007/06/06

Smashing Pumpkins的新專輯封面/Shepard Fairey

Smashing Pumpkins的新專輯Zeitgeist找了現在最紅的街頭藝術家Shepard Fairey來設計,具有強烈政治意涵。

Shepard Fairey on the album cover:
I think global warming is an issue that is currently relevant, time sensitive, and a symptom of the shortsightedness of the U.S. As a broader metaphor, the drowning Statue of Liberty, a revered icon of the U.S., symbolizes the eminent demise of many of the ideals upon which the nation was founded. Civil liberties, freedom of speech, privacy, etc. have been decreasing since 9/11. The sun in the image could either be setting or rising and this ambiguity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hope to turn things around... The U.S. is the dominant global force. When things are going wrong in the U.S. they are probably going wrong around the world. I think this image conveys both the U.S. situation and its larger global implications.

Billy Corgan also commented:

Like a great artist can do, Shepard had summed up very simply a lot of complex themes. He also used the type font from our very first single, and I asked him about it and he had no idea. He was just on point.



延伸閱讀
英國的街頭塗鴉藝術天王Banksy曾和Blur合作專輯封面
Shepard Fairey本人



女性主義藝術家Judy Chocago

今天去布魯克林美術館看了一個名為「Global Feminisms」的展,以及美國當代最重要女性主義藝術家之一Judy Chicago的經典作品The Dinner Party,確實非常震撼。對於這個作品,陳香君在破報上寫說

〈晚宴〉為1970年代美國女性主義藝術運動的經典圖像之一,由長48英尺的等邊三角形複合媒材裝置構成,共設39個席位。每個席位皆繡上貴賓姓名,並有代表該女性的陰戶或蝴蝶圖像瓷盤。這39位女性包括希臘的詩人莎弗、英國文學家維吉尼亞‧吳爾芙,以及美國藝術家歐姬芙。地板上並另有999位其他女性的名字。藉此,〈晚宴〉建立一個女人之城,為遠古至今在歷史中消音的歐美女性建立一套英雌系譜。由於體積龐大,陰戶形象在美國國會引發眾多爭辯,且藝術界反應不如預期熱烈,〈晚宴〉歷經近30年的浪跡天涯。此時,在這個極具企圖心的女性主義藝術中心永久安頓,非常具有實質及象徵意義。


陳香君這篇文章深入談了女性主義與藝術,請參考。
她也曾來台灣舉行座談會


2007/06/02

Bright eyes在東村

Bright Eyes發了新專輯Cassadaga,在東村牆壁上做了宣傳。
上週去看了他的演唱會,即將貼出。

2007/05/30

Miranda July and David Bryne


看完電影"You and Me and Everybody",誰都會愛上主角/導演Miranda July。他在最近出新書,這兩個月這兩個月在紐約有三、四次的公開演說/表演。但我一次又一次錯過,最近一次是上週五和音樂巨人Talking Heads主唱David Bryne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對談。為了這兩人,即使十五元的門票,我想也是值得。但再一次,我知道時票已賣完。連現場旁邊房間的現場轉播也要錢。所以只能再次錯過。
根據這個報導,果然兩人都很可愛。

(The picture is from Nymag.com)

2007/05/29

Jarvis Cocker@New York

Pulp是我九零年代最喜歡的樂隊之一(英國團中僅次於電台司令)。

少年時對於瘋狂喜歡的樂隊,總會想盡辦法收集他們的單曲cd(那可是還沒有mp3的時代啊)。

也曾為了他們遠被低估的專輯This is Hardcore而大抱不平----這張專輯在「新新聞」所寫的樂評, 應該是我最早寫的幾篇樂評之一。

說這些,只是為了說我終於能在有生之年看到Jarvis Cocker的演出,即使這已經不是Pulp了。

四月天,在紐約的Webster Hall。他如印象中削瘦,表演時如瘦皮猴不斷做出奇怪的舞蹈動作,歌曲間的串場面無表情地說著我聽不太懂的英國笑話。

舞台上的七彩霓虹燈一直轉動,閃爍著我的青春回憶。

他的舞台極有魅力,即使不是為了鄉愁,還是會讓人愛上這個可愛的傢伙。

只是,這張個人專輯雖然有不少動聽歌曲,但整體來說還是俗了點。

Jarvis,加油啊!


更多照片在此,這次照的很滿意(部分照片為友人提供)。

2007/05/17

攝影展:Jeff Wall and Andrew Gursky

趕在最後一天去MOMA看加拿大攝影家Jeff Wall的展,他是這當代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
只是,我有點看不透他的偉大之處,但MOMA的網站很棒,有他對每一幅作品的解說。


另外,要去看德國攝影家Andreas Gursky的展覽,他的這一幅99 Cent II Diptychon 在今年賣出攝影史上的天價。

新的搖滾史紀錄片、紐約的音樂研討會

BBC製播了一系列新的搖滾史紀錄片Seven Ages of Rock,網站上有豐富資料。

另外,慢撤斯特的傢伙跑到紐約辦了兩天的音樂研討會。Happy Mondays會表演。

2007/05/10

中文搖滾書籍

長於北京,住過台灣、人在香港的音樂寫手雷旋,列出一個兩岸三地出版的中文搖滾書,值得參考。

2007/05/08

紐約是個瘋狂的音樂城市

對搖滾樂迷來說,這個城市真是不可思議的瘋狂。
這裡有太多奇怪的好康----不過,你知道這些好康時,似乎總是晚了一步( 不是soldout就是錯過那些秘密演唱會)。

例如,週一的Beirut表演(本來要去的!)最後竟然有Arcade Fire團員加入表演;
同一天,Yeah Yeah Yeah有秘密免費表演(當然,一定進不去
下週一,Elvis Costello and Imposter 要在Ed Sullivan Theater免費表演(已經RSVP,等結果吧)。

剛剛看到,有人把瘋狂的一週列出來了....

Ben Gibbard (of Death Cab For Cutie) Live!

無可置疑,Ben Gibbard現在是美國獨立搖滾界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領導的樂隊Death Cab For Cutie是獨立樂隊中商業上最成功的(當然他們上張專輯就被簽給主流廠牌了),專輯PlanTransatlanticism幾乎是曲曲動聽;他的另一個團Postal Service也相當成功

我已經在2005年看過DCFC現場,但現在Ben Gibbard自己一個人的solo tour還是讓人忍不住誘惑(且只要25元)。

今天演唱曲目還是以DCFC的歌為主,只有一首歌是出自他和Andrew Kenny出的EP,另有兩三首新歌。不過說實話,DCFC那些原本比較重的歌,在他accoustic吉他的表現下,並沒有特別讓人驚豔;但是原來比較抒情的歌,在今天的更乾淨簡單詮釋下,確實很有味道。我很喜歡的一首歌,I Will Follow You into the Dark就是這樣一首歌,並且是整場演唱會的結尾曲。

Ben Gibbard演唱會的驚喜之一是他會翻唱有趣的歌,譬如之前唱過Avril LavigneComplicated今日翻唱的曲目嚴肅多了,第一首是Neil YoungHarvest Moon,第二首是他的西雅圖同鄉NirvanaAll Apologies----聽到這首歌,心中真的是很激動啊。關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永恆神話。


這是演唱All Apologies的現場畫面。

2007/05/07

爵士樂與舞蹈好書推薦

認識Bibby是我在紐約最大的收穫之一,他對爵士樂的深厚知識,對前衛藝術的喜好,都讓我學到很多。(Tonic也是他帶我去的)
更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勇氣與執著。他從紐約回到台灣成立了左耳文化出版,真正實踐DIY的精神。

現在,我們等待已久的左耳文化終於出版了兩部精彩的譯作。

一本是美國爵士樂全攻略 (Jazz 101)
史威玆教授將帶領讀者航行在多元化、非線性的奇異歷史觀裡,並一同探索爵士樂如何從種族 色彩濃厚的庶民音樂,一躍成為美國最早期的流行音樂,甚至成為西方前衛藝術運動的一環。爵士樂這些傲人的成就卻在五十年內就達成。另外,史威玆教授也提供犀利的見解與評論,以釐清爵士樂如何改變世人看待音樂的態度,像他就曾在書中提及:「當爵士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度傳佈到巴黎時,音樂鑑賞家感到一致的震驚:爵士樂不只是音樂上的形式,同時也是肢體、視覺、社會、情緒上的藝術表達。」







另一本是
日本暗黑舞踏: 前現代與後現代對闇暗舞蹈的影響 (Ankoku Butoh)

本專書首先從五年代末期,日本國內殘破的社會與文化背景談起,以追溯舞踏從誕生那天起的發展歷程。在考掘日本傳統表演藝術對舞踏技巧的影響之前,作者先從各個不同的脈絡切入,並處理日本舞踏作為一種後現代藝術現象的美學問題。最後一個章節則以細膩的手法,分析由舞踏團體「霧笛舍」所演出的作品《庭園》,並藉此說明舞踏技巧是如何具體地被運用。最後,附錄部份收錄四篇日本國內的舞踏評論,以及三篇台灣藝文界對舞踏的研究與訪談稿。導讀部份則由台灣資深劇場工作者暨評論家王墨林,以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林于擔任。封面及內頁的舞踏演出照片,是國內紀實攝影家許斌多年來的精采作品。


2007/05/03

反布萊爾歌曲---Pulp, Radiohead, Muse and More....

the Guardian的一則blog介紹過去十年布萊爾執政時期,搖滾樂界出現過的幾首反布萊爾歌曲。
大致的歷史背景在「聲音與憤怒」一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不過,書中沒有討論到的一個重點是布萊爾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讓他在後期遭受嚴厲批評。

If Tony Blair is quietly aggrieved that he won't get to equal Margaret Thatcher's tenure in Number 10, then he might take comfort in the fact that he trails the Iron Lady in another respect. No songwriter has yet pictured him on the guillotine, planned a party for the day he dies, nor promised to tramp down the dirt on his grave. And while Bush may have inspired more musical scorn than any president in history, Blair remains a difficult figure to demonise. The guitar-strumming PM's musical legacy is therefore a slim one, but here are 10 songs with which to remember him: one for each year in office. And that's roughly 10 more than John Major managed to inspire.

Pulp - Cocaine Socialism (1998)

Even before the honeymoon was over, Jarvis Cocker was casting a withering eye over Cool Britannia and New Labour's attempts to co-opt the Britpop aristocracy. Croons the creepy apparatchik: "Well you sing about common people/And the mis-shapes and the misfits/So can you bring them to my party?" Comes the answer: er, no.

Chumbawamba - Tony Blair (1999)

Up-ending a bucket of water over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the previous year was not the agit-pop veterans' most Swiftian moment. Amends were made by this retro tale of puppy love with a double-crossing dreamboat. "Tony, now you date/All the girls that you used to hate/So I don't believe a single word you say."

Radiohead - You and Whose Army? (2001)

The end of Blair's first term was aptly marked by this enervated protest song from a band seemingly paralysed by disappointment and impotent frustration. Thom Yorke taunts "Come on, come on," but in a voice which suggests he is preparing for a long nap rather than a punch-up. Five years later, Yorke mounted a more articulate and moving indictment of Blair's regime with his solo song Harrowdown Hill, about the lonely demise of David Kelly.

Pet Shop Boys - I Get Along (2002)

Having contributed to Labour's war chest in 1997, Neil Tennant wrote about Blair more in sorrow than in anger. Here, the sacking of Peter Mandelson over the Hinduja affair in 2001 is framed as an improbably moving break-up song, with a wounded prime minister telling his old friend why he has to go. "I've been trying not to cry/When I'm in the public eye/Stuck here with the shame/And taking my share of the blame/While making sudden plans that don't include you." Last year's I'm With Stupid adapted the idea, with Tony making excuses for his reviled lover George, but this is so much better.

George Michael - Shoot the Dog (2002)

With its wrecking-ball satire, cack-handed pilfering of the Human League's Love Action, and the unlikely image of Michael getting stoned and watching the World Cup with Cherie, Shoot the Dog was never a good record but it was a brave one. Less than a year after 9/11, there was tabloid punchbag George Michael mocking Blair's apparent obedience to Bush and the neocon project, with an irreverent animated video to boot. "It was a major opportunity to kick me in the teeth," he later reflected. "I was hugely depressed by the lack of support from any quarter, especially fellow musicians."

Dizzee Rascal feat. God's Gift - Hold Your Mouf (2003)

The most talked-about line on Dizzee Rascal's Mercury-winning debut was contained in this shocking snapshot of east London gun culture: "I'm a problem for Anthony Blair." Since then, hoodie hysteria and mounting gang violence have proved him right. (For another UK rapper's take on Blair, try Braintax's rickety but impassioned Syriana Style.)

Elbow - Snowball (2005)

A highlight of the otherwise underwhelming charity album, Help: A Day In The Life, Snowball drips with disgust. "Oh and laughable the crying shame/Oh the mark I made against your name," sighs repentant Labour voter Guy Garvey before imagining Blair haunted by "a hundred thousand punctured souls". Harsh stuff, except when placed next to...

Muse - Take a Bow (2006)

... this apocalyptic space-rock j'accuse, which promises a fiery doom for the architects of the Iraq war. On the same album, Assassin urges: "The time has come to shoot your leaders down." A good time to retire, then.

Larrikin Love - Downing Street Kindling (2006)

The Lidl Libertines vow to set fire to the door of number 10. "And when Tony rushes out complaining of a draft I'll let him warm his feet." After Muse, not terribly scary.

Manic Street Preachers - Send Away the Tigers (2007)

Having demonstrated his empathy for political pariahs on The Love of Richard Nixon, Nicky Wire ties together the misguided "liberation" of zoo animals in Baghdad with the decline of two Tonys: Hancock and Blair. According to Wire, it's about "that idea of being haunted by a wrong decision. With Hancock it was sacking his writers. And, if it weren't for the Iraq war, for all his faults, in historical terms, Tony Blair would be seen as a great prime minister. Now his life is utterly ruined." It's the only song here that the man himself, in his more soul-searching moments, might agree with.

2007/05/02

音樂紀錄片:Peter Seeger and Joe Strummer

今年日舞影展出現一部新的關於The Clash主唱Joe Strummer的紀錄片,片名用了我最喜歡的他的名言:The Future is Unwritten。電影官網

正在舉行的Tribeca Film Festival則有一部關於Peter Seeger的紀錄片:The Power of Song

當然,這兩個人都在我的印刻抗議歌手系列中出現過。
The Clash
Peter Seeger文章刊登於印刻2006年四月,這裡有一篇相關的文章

2007/04/25

買到Jesus and Mary Chain的票

是的,剛剛在開始賣票的第一時間就上網去買,好險沒有像Arcade Fire之類的無法湧進網站。
5/21 Webster Hall

其實在暑假一大堆的reunion tour,JAMC是我唯一能看的,但也是我最想看的。

(今年的reunion tour包括The Police、Genesis、Rage Against the Machine、Smashing Pumpkins(雖然只有兩個團員))


不過,這樣讓我四五月的演唱會充滿大學時的青春回憶:剛看完Damon Albarn, Jarvis Cocker,然後是JAMC,當然更不要說Patti Smith。
果然充分表現我的年紀。

Patti Smith新專輯Twelve發表演唱會

看過這麼多演唱會,從來沒看過樂手還沒出場,主角先出來和大家聊天的。而且,主角還是一個搖滾傳奇人物:Patti Smith

這一天,是她新專輯---一張翻唱專輯---Twelve的發表會。門票只要十七元,並且入場就送專輯,沒有比這更划算的。

這就是Patti的作風:即便早已是搖滾傳奇,但他不會有這些光環來削錢-----我在CBGB看他表演,不到二十元;在哥倫比亞大學劇場看他吟詩唱歌,只要十元。

今晚,就在我們焦急等待開場時,她突然一個人安靜地帶著微笑走出來,大家瘋狂吼叫,以為表演即將開始。然後他說,因為後台有點混亂,所以他先出來娛樂大家。一陣哄笑。他又接著說,其實是因為這個live house一直在放他翻唱歌曲的原唱,她在後面越聽越心虛,懷疑自己為何敢翻唱這些歌,所以出來打斷他們的播歌。

這就是Patti,一貫的溫暖、幽默(和她照片上的形像大不相同),又沒有搖滾化石的距離感。

這雖然一張翻唱專輯,但絕非一張口水歌。從Bob DylanNirvana,這些歌曲不但充滿Patti Smith的強烈味道,並且賦予這些歌曲完不同的意義。有空來寫進一步的評論。

(本來我用相機錄下她翻唱Smells Like Teen Spirit,想跟大家分享,但因為超過100 megs, youtube不讓我放,可惜。你可以在這裡聽到他翻唱的Gimme Shelter)

(今天另一個意外收穫是現場賣她一張CD:1971年她在成為歌手之前,首次以詩人身份的公開演出,並且有Lenny Kaye的吉他伴奏。關於那場演出,可以見我的這篇文章。)


【好書推薦】嘻哈星球筆記


我們總是需要更多的搖滾論述、文化研究、散文書寫。
當然最好是有更多的本土寫作,但是好的國外譯作同樣重要,更何況是這麼一本已經在國外深受肯定的,好看又深刻的書:商周音樂河的新翻譯書:嘻哈星球筆記
作者不只是音樂研究者,也是詩人與文化評論者。本書獲2004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

2007/04/21

【廣告】422地球日音樂會

(以下文字出自葡萄藤書屋

音樂與社會運動的對話與結合 4/21()19:00~ 21:00

音樂作為一種與聽眾的情感結盟的表演與聆聽形式,如何與試圖改變社會複雜、多重關連的結構的社會運動相互支援、有機結合,是一個迫切的重要議題。在台灣這幾年有著不同的社會運動議題展開的同時,我們如何看待流行音樂的介入呢?

地球日音樂會 4/22()19:00~21:30

音樂會聽什麼?

生祥、Ken用歌曲唱出農村與有機農業的故事、黑手那卡西與樂生院民共譜樂曲的故事、929唱出對文明和地球環境的衝突的想望、何真真唱出對地球多愛一點的方式。


地址: 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地圖) / 02-2708-0961

2007/04/19

聲音與憤怒在中國

去年去北京拜訪中國滾石雜誌總編輯、中國知名樂評人郝舫時,他提到不少大陸樂評人看過聲音與憤怒這本書。真有趣,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拿到的。
本來這本書要出簡體字版,兩年前簽了約,遲遲沒下文。
前陣子看到幾個中國的blog都寫到這本書,他們也多少討論中國的搖滾論述的發展,很有意思。

郝舫
著名樂評人/文化評論人王小峰
makzhou
比精神更真實的是政治
狡兔三窟

搖滾桂冠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個為追求搖滾的革命性而創作的藝術家,應該接受來自體制的獎項嗎?搖滾樂應該有桂冠嗎?」

這是Patti Smith 今年三月十二日投書紐約時報社論版上所提出的問題。

這是搖滾樂最龐大而核心的問題。

這一天,她和REMVan Halen及其他音樂人一起進入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當然是遲來的肯定。在1975年用首張專輯Horses撼動以男性為中心的搖滾史、用最優雅與激烈的姿態結合詩與搖滾的Patti Smith,一直在努力追求搖滾的革命性----這個革命是社會的改造,也是美學的創新。她不僅是一般所認知的「龐克教母」,因為她的影響力遠不只於七零年代的龐克革命;八零年代以後最重要的搖滾樂隊-----音速青春(Sonic Youth)、R.E.M.U2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都指出Patti Smith是她們年輕時最大的啟發源頭之一,更不要說無數的女性搖滾樂手在她身上找到了力量。

因此,她的晚輩R.E.M.和她同時進入搖滾名人堂已經是對她的不敬了。但她豈會在乎呢?她真正認真思考的,是一座搖滾桂冠的意義。

確實是搖滾樂最核心的矛盾:搖滾是要試圖反叛一切權威,是要試圖為表達生命的真實狀態而吶喊;不是為了市場,不是為了唱片公司,不是為了樂評。所以,一個搖滾名人堂頒發的搖滾桂冠,無疑是一份最不可承受之重。

也因此,Patti Smith對進入這個搖滾博物館感到深深不安,更不要說,許多得獎者不是已經過世,就是已經過氣。連已經過氣的性手槍(Sex Pistol)在去年還是有骨氣地拒絕領取這個獎。

的確,當年龐克搖滾的革命目的不就是要重新把搖滾樂從商業機器中爭奪回來,要把搖滾樂建立在最直接和群眾的連結上嗎?如今,還有多少人還如此深信?

只有Patti Smith這個搖滾的民粹主義者吧還如此堅持吧。十年前,英國音樂雜誌Q頒給她一座「最具啟發獎」(The Inspiration Award)。在頒獎典禮上,她提醒眾人,「我們要記住,音樂人不是來這裡服務媒體的;媒體也不是來服務音樂人的。如果他們兩者真的有服務的對象,那就是人民」。

在這篇名為「不是很奇怪嗎?」的文章中,他說,搖滾在她的青春期解放了她,讓她進入一個新世界,但卻是她的鄰居---那些平凡的人們---才讓他真正認識了搖滾背後的地平線,亦即一個真實的社會。她聽見一個清道夫說:嘿,Patti,進入搖滾名人堂了喔,這是為我們拿的唷!

於是她說,她會去領獎,因為這是為了她六零年代龐克先驅的已逝丈夫Fred Sonic Smith,為了他的可愛的鄰人,以及所有要一起上路、一起探索搖滾革命力量的人們。


延伸閱讀
我的Patti Smith長文:搖滾、詩與反抗


本文為Hitradi.com專欄

Grinderman and Nick Cave


前陣子看Glastonbury(搖滾世代)紀錄片,看到Nick Cave的片段,真是令人激動。想到自己曾在Fuji Rock看過他表演,不知為何那時他竟然是在小舞台!

三月,Nick CaveBad Seeds其他團員合組了一個新團Grinderman,發表新專輯。這張專輯有Birthday Party時期的黑暗與狂暴,但卻更為成熟與滄桑,並有深深的藍調底蘊-----畢竟他已經是將近五十歲的老男人啊。

十分推薦。


他們的myspace

esquire的訪問

2007/04/16

Emir Kusturica and No Smoking Orchestra


南斯拉夫大導演Emir Kusturica拍過一部關於南斯拉夫龐克樂隊No Smoking band的電影「巴爾幹龐克」。這兩年,他們以Emir Kusturica and No Smoking Orchestra的名義巡迴演出。
剛剛發現他們的網站做的很不錯,還有現場演唱的畫面,值得一看。

不過,關於No Smoking這個樂隊的組成,台灣電影公司說是Kusturica組成的,並且是靈魂人物,似乎是錯誤的。因為這是支早在八零年代就組成的樂隊,原本在當地就很受歡迎。是後來才和Kusturica合作。見官網說明

2007/04/13

Tonic的最後一天


"After more than nine years as a home for avant-garde, creative, and experimental music, Tonic will reluctantly close its doors on Friday, April 13th, 2007. We simply can no longer afford the rent and all of the other costs associated with doing business on the Lower East Side. The neighborhood around us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sumed by 'luxury condominiums', boutique hotels and glass towers, all making the value of our salvaged space worth more then our business could ever realistically support."

......."As a business, we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istakes made along the way. If profit had been our chief motivation we could have changed our programming to something more mainstream and financially lucrative. Instead we were more committed to a certain type of music and loyal to the community that supported us. As a result, we've always just survived but never really prospered."


這是紐約最重要的前衛音樂表演場所關門的聲明。我在這裡跟Thurston Moore, Yoko Ono, Vicent Gallo閒聊過,因為這是紐約最不做作的場地,表演者和觀眾幾乎沒有距離。
今天,四月十三日,是他們的最後一天,John Zorn是最後一個關門的人。
九年前,他們來到下東區時,這裡是城市的棄嬰。房租便宜到完全不用擔心。現在,由於Tonic,由於各個表演場所和餐廳,房租越來越貴,他們的隔壁蓋起了高樓。他們遂成為自己的犧牲者。

這是紐約藝廊和live house一再上演的故事。上個月另一家店Sin É (你可能知道Jeff Buckley有一張在這裡的現場演出專輯)關門了,去年CBGB關門。

這個城市,不斷在上演著金錢與藝術的鬥爭。而藝術似乎節節敗退....


延伸閱讀
紐約的新音樂革命前線---Tonic
CBGB走了,搖滾繼續下去

Miles Davis:死刑台與電梯


路易馬盧1957年的第一部劇情片,Miles Davis的精彩配樂。今天入手。

2007/04/10

讓Cat Power想去紐約的專輯

在四月份的Uncut雜誌上,Cat power說,他原本住在北卡,但所有人覺得他是怪胎。
但這張專輯讓他知道,在紐約,做怪胎是OK的。
而且"On the cover they didn't look rich. And it was ok."
這張專輯是Sonic Youth的同名專輯。

2007/03/24

紐約文學酒吧----白馬客棧


白馬客棧/White Horse Tavern

1953年的一個冬夜,來自威爾斯的詩人迪倫湯瑪斯(Dylan Thomas)在這裡喝下十八杯的威士忌,踉蹌走出酒吧,倏然倒下。不久後就在醫院過世。

這是關於紐約文學酒吧最不朽的傳說。店裡牆上現在還有一幅他的畫像來證明這個都市傳說。

關於這家酒吧的另一個故事是,美國戰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梅勒(Norman Mailer)在這裡和他的同伴們飲酒高談時,想出創立一份另類文化的免費刊物:村聲雜誌(Village Voice)。後來村聲的編輯們也常在這裡開會。

敲打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作家克洛亞克(Jack Kerouac)更常在這裡喝到被趕出去。在其著名小說Desolation Angles中,他甚至說他在廁所牆壁上看到「克洛亞克滾回家」的字。

崇拜迪倫湯瑪斯的民謠歌手Bob Dylan則在自傳The Chronicles中說,少年時期的他在格林威治村四處演唱時,「表演結束後會一起去哈德森街的「白馬酒坊」——這是一家愛爾蘭酒吧,他們會唱一整晚的飲酒歌、鄉村抒情曲,以及令人振奮到足以掀翻屋頂的反叛歌曲。」

2007/03/20

用酒精來釀造文字-----紐約六大文學酒吧

巴黎的文人們在昏黃溫馨的咖啡館中激辯哲學與藝術,紐約的文人們則在黑暗迷離的酒館中,用溫熱的思想下酒,在微醺或狂醉中追求解放。

是的,咖啡讓人頭腦清澈,酒精則讓人思想奔放。而紐約是宜於後者的,因為巴黎過於雅致與古典,紐約的骯髒與頹敗更宜於酒後的嘔吐、憤怒與昏眩­----然則在那些嘔吐出的穢物中,你總是可以撿拾起瘋狂而美麗的文字。

那個文學巨人的時代或許已遠,但那些偉大的寫作者們還是常常隱身在酒吧內的暗影中。尤其,在這個酒吧禁煙的無聊年代中,如果你見到一縷煙霧,那很可能就是這些不識實務的老傢伙們。別忘了敬他們一杯酒。

1. White Horse Tavern

2. Chumley’s

3.McSorley's Old Ale House

4.Pete’s Tavern

5. Cedar Tavern

6.West End


(這是為香港經濟日報副刊所寫,介紹了六家店,上面短文是開場。)

2007/03/13

Patti Smith、REM入搖滾名人堂

我最愛的兩個音樂人、Patti Smith和REM今年都是搖滾名人堂受獎者。
Patti Smith是七零年代最inspiring的音樂人,REM則是八零年代最inspireing的。他們從六零年代Velvet Underground、Bob Dylan手中,先後扛下了美國最偉大搖滾的火炬,大聲發出與時代不同的噪音,並且都具有強烈的政治和社會意識。
在十二日的頒獎典禮上是Zach De la Rocha inducts Patti Smith,Eddie Vedder inducts REM
這是多麼適當啊。
(我想,如果Kurt Cobain還在,或許會是由他來induct這兩人其中之一吧。另一個適合induct Patti Smith的人,當然是Thurston Moore)


而今晚REM鼓手Bill Berry重新歸隊演出。
並且再一次,所有人合唱Patti Smith的國歌People Have The Power


但是我去看了The Good、The Bad and The Queen的現場,所以無法在家看電視。
還好網站上有現場轉播。


可是問題是,以Patti Smith這麼反叛的人,他要接受這個搖滾體制的獎嗎?
Patti Smith在這一天的紐約時報的論壇版寫了一篇文章自己提出,並回答了這個問題。

.................

Should an artist working within the revolutionary landscape of rock accept laurels from an institution? Should laurels be offered? Am I a worthy recipient?

I have wrestled with these questions and my conscience leads me back to Fred and those like him — the maverick souls who may never be afforded such honors. Thus in his name I will accept with gratitude. Fred Sonic Smith was of the people, and I am none but him: one who has loved rock ’n’ roll and crawled from the ranks to the stage, to salute history and plant seeds for the erratic magic landscape of the new guard.

Because its members will be the guardians of our cultural voice. The Internet is their CBGB. Their territory is global. They will dictate how they want to create and disseminate their work. They will, in time, make breathless changes in our political process. They have the technology to unite and create a new party, to be vigilant in their choice of candidates, unfettered by corporate pressure. Their potential power to form and reform is unprecedented.

Rock ’n’ roll drew me from my mother’s hand and led me to experience. In the end it was my neighbors who put everything in perspective. An approving nod from the old Italian woman who sells me pasta. A high five from the postman. An embrace from the notary and his wife. And a shout from the sanitation man driving down my street: “Hey, Patti, Hall of Fame. One for us.”

I just smiled, and I noticed I was proud. One for the neighborhood. My parents. My band. One for Fred. And anybody else who wants to come along.




延伸閱讀
我的Patti Smith文章:詩、搖滾與反抗
Patti Smith@CBGB
我在紐約與Michael Stipe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