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8
塗鴉與反抗:Shepard Fairey
90年代初,他創造了一個"Obey Giant"的圖案(下圖中的右邊的大臉),在全美各大城市中出現,以提醒人們現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商業與政治廣告。這個圖案成為街頭塗鴉的經典。
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政治反抗性,例如在2004年,他製作一系列anti-war, anti- Bush"的圖案。不過,他也成功地把他的塗鴉藝術商業化。
不久前,在紐約街頭Union Square看到他著名的圖案。
2007/01/24
Morrissey/ Ryan McGinley
藍儂與卡斯楚的相遇
古巴領導人卡斯楚說:「對不起,我們錯了,我們還有很多要學」;「很抱歉,我沒有來得及認識你」。
這個你,是約翰藍儂,披頭四的成員,流行音樂的偉大巨星,和一個激進的理想主義者。
這個場合是在2000年十二月哈瓦那的一個社區公園。古巴政府在這裡鑄造了一個坐在長椅上的藍儂銅像,來紀念他過世二十週年。
出席揭幕儀式包括古巴總統卡斯楚、國會議長和最著名的歌手Silvio Rodriguez-----還有什麼比這麼更隆重的場合?
這是藍儂對歷史的辛辣諷刺。
搖滾樂本來就是一種青年反叛的文化。其在西方社會一開始就被視為是離經叛道的次文化,衛道人士始終擔心搖滾樂搖動的不只是青年的身體,還有整個社會道德秩序。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共產主義國家更害怕搖滾,因為除了搖滾對青年反體制的煽動力量,其更代表西方的「腐敗」文化。
但藍儂和許多六零年代的歌手所追求的精神,其實和卡斯楚是一致的:革命。尤其是單飛後的藍儂,採取了左翼的、反戰的政治姿態,並和英美的左翼激進份子都往來密切,因而被美國尼克森政府視為敵人,而意圖驅逐他離開美國。
九零年代中期,古巴全國作家和藝術家協會才開始重新評估搖滾樂的影響,並舉辦第一場藍儂致敬演唱會。
在2000年鑄造的藍儂銅像腳下,是他的名言:「你可以說我是一個夢想者,但我肯定不是唯一的。」
的確。和藍儂同樣是激進青年偶像的卡斯楚說,「我和藍儂有共同的夢想;我也是一個夢想者,並且把夢想付諸實踐。」
這倒不盡然。
在降落哈瓦那前的飛機上,友人指了我身上的t-shirt,要我小心。我穿的T-shirt胸前是一個因為藍儂而著名的字:Imagine。但這不是只是件音樂符號的衣服;我的袖子上寫著出品這件t-shirt的單位:國際特赦組織,一個最重要的人權組織。這是他們一系列藉由藍儂的理想主義來號召年輕人關心人權的產品,而國際特赦組織發佈過不少報告抨擊古巴的人權記錄,所以這件衣服似乎構成對這個鎮壓人權的國家的一種挑釁。
這是藍儂在這個美麗而封閉的國家中再一次的衝突。
四十年前,他因為代表西方反動文化而被迫噤聲,後來卡斯楚看上他的左傾、與美國政府的衝突,而宣稱和他有一樣的夢想,但他所認為的夢想顯然和國際人權組織不同------他們認為藍儂的夢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徹底自由的世界。
我想,如果卡斯楚真的謙遜地想要向藍儂學習,那麼他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本文先刊載在苦勞網)
2007/01/15
明報採訪:與香港社運歌手Billy對談
Billy的Blog
全文連結在此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唱出憤怒改變世界 | 文章日期:2007年1月14日 |
【明 報專訊】找我訪問張鐵志,當然十分樂意。不過,我其實是不懂得怎樣做人物專訪的啊;更過分的是,張鐵志的大作——《聲音與憤怒——搖滾樂能改變世界 嗎?》,我仍未有機會一讀。我只不過是他的blog的一個懶散訪客。但我仍硬頭皮想做,原因很簡單,很想見見他,與他聊天,為的是對他的提問有一份共 鳴。還有,一直在他的文字裏讀到對音樂和社會運動的熱誠關懷。
張 鐵志,台灣人,現在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生。九十年代,在台灣讀大學時已參與學生運動,投入改革社會的熱潮中。他也愛音樂,被音樂感動,在社會變 動的歷史中追尋音樂的足。在書寫音樂時,也毫不避諱地說是一種社會介入,期望影響人的意識,作為社會變革的基礎。在他的blog上,也是明明白白地說 出:Progressive Politics, Alternative Culture。
可能我在香港就是缺少這種大大聲地明志的勇氣,所以特別喜歡他的明刀明槍。但是,小人之心仍是想來挑釁他的君子之腹:「搖滾樂能改變世界嗎?你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鐵哥一直保持溫柔又謙虛的語氣:「問題也許是有點兒大了。不過,是我真心想問的。在蒐集資料、整理及書寫時,這個問題的確一直緊緊扣連。」
「那你的結論是什麼?你找到答案了嗎?」我想看看他還是不是會一樣的明刀明槍。
鐵 哥笑了,而無可否認,笑容很帥:「我傾向認為是肯定。我在書中追溯的,正正是搖滾樂一直如何在介入及影響了社會的改變。當然,這些介入和影響是在很多不 同層面上發生。有間接的,但也很明顯有時是直接的,也有搖滾樂手親身參與在各種社會運動之中,包括在反戰集會、保衛人權、反種族歧視和反全球化的行動之 中。」
我已忍不住要加插意見了:「對我來說,音樂是能直接地把弱勢者的個別經驗和情感連接起來,成為共同的認知,彼此認同,成為了組織和社會運動的基礎。音樂亦能投射出一種願景,令大家肯定大家在追求什麼。當大家一起唱出一首屬於大家的歌曲時,集體的力量就出來了。」
「對啊,其實單是音樂是不能改變社會的,我是相信必須要有組織,有社會運動的推展。U2樂隊的Bono也曾表示,相對於一場音樂會,他更相信游說決策者改變的影響會更大。不過,音樂是在改變人的意識,這是任何社會改造的基礎。
「我 寫這書時,其實目的也不是去介紹搖滾的歷史,而是希望用搖滾與社會的關係,引發對世界的關注。我特別希望令台灣年輕一代認知現今全球化的問題,那是我書中 最後展示出來的。我想他們看到U2、Coldplay等樂隊如何直接參與全球化的種種議題之中,這種直接參與,是從Woody Guthrie、Pete Seeger、Bob Dylan、Patti Smith、Billy Bragg等一直延續下來。」
我 望了望咖啡室外,寒風吹細雨,天色漸漸昏暗,想起保衛天星的戰士們,隨後又想起台灣前交工樂隊林生祥的CD《臨暗》,就是快要天黑的意思。這片CD全都是 用現代客家民謠來說工人一天勞累之後,在回家路上想生活的種種。我問鐵哥:「為什麼是搖滾?其他音樂沒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嗎?交工樂隊也不是搖滾的呢。」
「交工是搖滾!是folk rock。」鐵哥反應很快:「其實,也不一定只是搖滾才在改變世界,只不過我寫的是由六十年代到九十年的重大社會政治事件,其中,搖滾正是主角。」
鐵 哥和我都很喜歡台灣的交工樂隊:「交工樂隊很成功地結合搖滾與台灣本土的客家山歌。其實,本土傳統的東西對於搖滾來說,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意義。Bob Dylan玩的也是源自當時黑人的音樂。」本土傳統音樂的確對抗議歌手別具意義,或許,本土傳統音樂中所具有的草根性格,往往會較容易成為草根政治的標 誌,成為草根政治的文化資源。
我跟鐵哥分享了自己曾想過從香港的梁醒波、鄧寄塵和尹光,學習粵曲的現代化,並希望嘗試進一步,探尋香港草根社會運動音樂的可行風格,只是,仍未算是很有頭緒。
反而,近年放輕了對傳統的探尋,卻把很多不同的東西拿過來用。天星的朋友也在唱去年從韓農學來的歌。
「是啊,我們的焦點應該是在不同的社會中,音樂與社會運動如何發生關係,也不一定會是搖滾。你有能力寫這本英美的故事,為何不寫一本關於台灣或者亞洲的《聲音與憤怒》呢!」我說。
鐵哥不無歉疚地解釋,因為他正在美國念書,身邊相關的材料多,而他其實是想借英美搖滾故事去令台灣人看看世界。但他透露,寫台灣的《聲音與憤怒》,肯定是他想要做的,也是他計劃之中。
我 很羨慕台灣有一個張鐵志。他說他不懂得玩音樂,但他愛音樂,也關心社會改革,就決定用筆來寫。我向鐵哥提出要求:「有時間也到內地看看,那邊音樂風景也很 好,我見到很多有意思的樂團。環境有點不一樣,在參與社會改革上沒有那麼清楚的路徑可走,但那份社會關懷仍可見到是很強的。」
鐵 哥同意要去內地看看,但他也想多認識香港。問我為何那麼單打獨鬥;黑鳥現在還有演出嗎?香港有沒有live house?我不知香港還有多少人會問這些問題,正如我不知有多少人會知道張鐵志,或看他的書。不過,在香港寫抗爭歌,我從不怨天尤人。那裏有憤怒,那裏 就有精彩的抗爭歌。我的朋友在天星,說不定,正在唱歌壯士氣,增團結。
文﹕孔繁強
攝影:董玉金
編輯:梁詠璋
(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裡的對話和當天對話不完全精確。例如,我應該沒有說在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音樂介入社會事件中,搖滾是主角。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小問題了。)
2007/01/09
2007/01/07
葉樹茵之失業男子
2001年參與台權會「美麗之島人之島」專輯的策劃,並負責撰寫幾首歌的介紹,包括這首葉樹茵的失業男子。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該張專輯唯一一首收入的舊歌。
失業男子
這首歌首次出現,是在水晶唱片1989年發行的「完全走調」專輯中。當時,那些參與台北新音樂節而被收入在這張專輯的創作者,可能都沒有想到,這張專輯宣告了台灣音樂革命的開始。
那是台灣從政治到音樂地景都劇烈變動的時代。這張專輯,以及後來也參與黑名單工作室的葉樹茵,都是點燃這場革命的猛烈火光。十多年後,也在同張專輯現身的吳俊霖,和這首失業男子的作曲及演奏者林暐哲,現在都已是台灣主流音樂的要角。而葉樹茵這位極優秀創作才女,雖然作品不多,卻都是樂迷中的極品。
這首歌出現的1989年,正是台灣泡沫經濟的高峰,但葉樹茵已經敏銳地觀察到繁榮資本主義下的階級矛盾。事實上,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以及國民黨的經濟發展策略,正是建立在對勞工利益和基本勞動權的高度剝削上。表面的經濟繁榮下是貧乏的社會安全政策。於是,當資本主義的成熟使階級矛盾日益擴大,當台灣資本為求降低成本紛紛外移,而造成失業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看到的是既有勞動體制和社會政策無能回應失業問題。於是,十幾年前張三的嘆息與無奈,在失業率屢創新高的今日,仍能廣獲時代的悲壯共鳴。
2007/01/04
John Zorn@The Stone
走進這家店時,我突然想起dylan的那首歌"you walked into the room...you see somebody naked"。
這個赤裸的到不是某人,而是這家店。
作為一個表演場所,這是一家奇怪的店,簡單的像是一間教室,或是一個空房臨時擺了幾張椅子,沒有舞台,沒有賣飲料,只是三四十張椅子中間放了樂器。
這裡是紐約東村去年開張的一個表演場所The Stone,是前衛爵士大師John Zorn所開,而今晚也是他和友人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用實驗性vocal演出的表演者(照片上那位女性),後來我們發現她是台美人。並相約在出來聚聚,可以跟她多問問紐約的前衛音樂場景。
關於表演者,請務必看下面回應的介紹。
延伸閱讀:T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