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5

買到Jesus and Mary Chain的票

是的,剛剛在開始賣票的第一時間就上網去買,好險沒有像Arcade Fire之類的無法湧進網站。
5/21 Webster Hall

其實在暑假一大堆的reunion tour,JAMC是我唯一能看的,但也是我最想看的。

(今年的reunion tour包括The Police、Genesis、Rage Against the Machine、Smashing Pumpkins(雖然只有兩個團員))


不過,這樣讓我四五月的演唱會充滿大學時的青春回憶:剛看完Damon Albarn, Jarvis Cocker,然後是JAMC,當然更不要說Patti Smith。
果然充分表現我的年紀。

Patti Smith新專輯Twelve發表演唱會

看過這麼多演唱會,從來沒看過樂手還沒出場,主角先出來和大家聊天的。而且,主角還是一個搖滾傳奇人物:Patti Smith

這一天,是她新專輯---一張翻唱專輯---Twelve的發表會。門票只要十七元,並且入場就送專輯,沒有比這更划算的。

這就是Patti的作風:即便早已是搖滾傳奇,但他不會有這些光環來削錢-----我在CBGB看他表演,不到二十元;在哥倫比亞大學劇場看他吟詩唱歌,只要十元。

今晚,就在我們焦急等待開場時,她突然一個人安靜地帶著微笑走出來,大家瘋狂吼叫,以為表演即將開始。然後他說,因為後台有點混亂,所以他先出來娛樂大家。一陣哄笑。他又接著說,其實是因為這個live house一直在放他翻唱歌曲的原唱,她在後面越聽越心虛,懷疑自己為何敢翻唱這些歌,所以出來打斷他們的播歌。

這就是Patti,一貫的溫暖、幽默(和她照片上的形像大不相同),又沒有搖滾化石的距離感。

這雖然一張翻唱專輯,但絕非一張口水歌。從Bob DylanNirvana,這些歌曲不但充滿Patti Smith的強烈味道,並且賦予這些歌曲完不同的意義。有空來寫進一步的評論。

(本來我用相機錄下她翻唱Smells Like Teen Spirit,想跟大家分享,但因為超過100 megs, youtube不讓我放,可惜。你可以在這裡聽到他翻唱的Gimme Shelter)

(今天另一個意外收穫是現場賣她一張CD:1971年她在成為歌手之前,首次以詩人身份的公開演出,並且有Lenny Kaye的吉他伴奏。關於那場演出,可以見我的這篇文章。)


【好書推薦】嘻哈星球筆記


我們總是需要更多的搖滾論述、文化研究、散文書寫。
當然最好是有更多的本土寫作,但是好的國外譯作同樣重要,更何況是這麼一本已經在國外深受肯定的,好看又深刻的書:商周音樂河的新翻譯書:嘻哈星球筆記
作者不只是音樂研究者,也是詩人與文化評論者。本書獲2004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

2007/04/21

【廣告】422地球日音樂會

(以下文字出自葡萄藤書屋

音樂與社會運動的對話與結合 4/21()19:00~ 21:00

音樂作為一種與聽眾的情感結盟的表演與聆聽形式,如何與試圖改變社會複雜、多重關連的結構的社會運動相互支援、有機結合,是一個迫切的重要議題。在台灣這幾年有著不同的社會運動議題展開的同時,我們如何看待流行音樂的介入呢?

地球日音樂會 4/22()19:00~21:30

音樂會聽什麼?

生祥、Ken用歌曲唱出農村與有機農業的故事、黑手那卡西與樂生院民共譜樂曲的故事、929唱出對文明和地球環境的衝突的想望、何真真唱出對地球多愛一點的方式。


地址: 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地圖) / 02-2708-0961

2007/04/19

聲音與憤怒在中國

去年去北京拜訪中國滾石雜誌總編輯、中國知名樂評人郝舫時,他提到不少大陸樂評人看過聲音與憤怒這本書。真有趣,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拿到的。
本來這本書要出簡體字版,兩年前簽了約,遲遲沒下文。
前陣子看到幾個中國的blog都寫到這本書,他們也多少討論中國的搖滾論述的發展,很有意思。

郝舫
著名樂評人/文化評論人王小峰
makzhou
比精神更真實的是政治
狡兔三窟

搖滾桂冠的不可承受之重

「一個為追求搖滾的革命性而創作的藝術家,應該接受來自體制的獎項嗎?搖滾樂應該有桂冠嗎?」

這是Patti Smith 今年三月十二日投書紐約時報社論版上所提出的問題。

這是搖滾樂最龐大而核心的問題。

這一天,她和REMVan Halen及其他音樂人一起進入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當然是遲來的肯定。在1975年用首張專輯Horses撼動以男性為中心的搖滾史、用最優雅與激烈的姿態結合詩與搖滾的Patti Smith,一直在努力追求搖滾的革命性----這個革命是社會的改造,也是美學的創新。她不僅是一般所認知的「龐克教母」,因為她的影響力遠不只於七零年代的龐克革命;八零年代以後最重要的搖滾樂隊-----音速青春(Sonic Youth)、R.E.M.U2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都指出Patti Smith是她們年輕時最大的啟發源頭之一,更不要說無數的女性搖滾樂手在她身上找到了力量。

因此,她的晚輩R.E.M.和她同時進入搖滾名人堂已經是對她的不敬了。但她豈會在乎呢?她真正認真思考的,是一座搖滾桂冠的意義。

確實是搖滾樂最核心的矛盾:搖滾是要試圖反叛一切權威,是要試圖為表達生命的真實狀態而吶喊;不是為了市場,不是為了唱片公司,不是為了樂評。所以,一個搖滾名人堂頒發的搖滾桂冠,無疑是一份最不可承受之重。

也因此,Patti Smith對進入這個搖滾博物館感到深深不安,更不要說,許多得獎者不是已經過世,就是已經過氣。連已經過氣的性手槍(Sex Pistol)在去年還是有骨氣地拒絕領取這個獎。

的確,當年龐克搖滾的革命目的不就是要重新把搖滾樂從商業機器中爭奪回來,要把搖滾樂建立在最直接和群眾的連結上嗎?如今,還有多少人還如此深信?

只有Patti Smith這個搖滾的民粹主義者吧還如此堅持吧。十年前,英國音樂雜誌Q頒給她一座「最具啟發獎」(The Inspiration Award)。在頒獎典禮上,她提醒眾人,「我們要記住,音樂人不是來這裡服務媒體的;媒體也不是來服務音樂人的。如果他們兩者真的有服務的對象,那就是人民」。

在這篇名為「不是很奇怪嗎?」的文章中,他說,搖滾在她的青春期解放了她,讓她進入一個新世界,但卻是她的鄰居---那些平凡的人們---才讓他真正認識了搖滾背後的地平線,亦即一個真實的社會。她聽見一個清道夫說:嘿,Patti,進入搖滾名人堂了喔,這是為我們拿的唷!

於是她說,她會去領獎,因為這是為了她六零年代龐克先驅的已逝丈夫Fred Sonic Smith,為了他的可愛的鄰人,以及所有要一起上路、一起探索搖滾革命力量的人們。


延伸閱讀
我的Patti Smith長文:搖滾、詩與反抗


本文為Hitradi.com專欄

Grinderman and Nick Cave


前陣子看Glastonbury(搖滾世代)紀錄片,看到Nick Cave的片段,真是令人激動。想到自己曾在Fuji Rock看過他表演,不知為何那時他竟然是在小舞台!

三月,Nick CaveBad Seeds其他團員合組了一個新團Grinderman,發表新專輯。這張專輯有Birthday Party時期的黑暗與狂暴,但卻更為成熟與滄桑,並有深深的藍調底蘊-----畢竟他已經是將近五十歲的老男人啊。

十分推薦。


他們的myspace

esquire的訪問